七月的蟬鳴響徹云霄,綠樹陰濃、萬物蔥蘢。在這樣的盛夏時節,煙臺職業學院“青助繁花”傳承傳統文化實踐團正式踏上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征途,共同感受千年歷史沉淀下傳統文化的魅力,攜手激發魯豫兩地青年學子誠摯真切的情感。實踐團各成員分別從云游博物館、對話非遺、文化宣講課堂、聯動社區和設計文化作品五方面開展活動。而在這場魯豫聯動文化傳承中,我同樣也寫下了一份獨屬于山東泰安的答卷——與岱廟這座千年建筑的興衰榮辱、與家鄉非遺文化“皮影戲”的唱念做打一同隆重登臺。在亭臺樓閣的光影變換中、在皮影人物的衣袂飄揚中,一幕幕文化印記正在無數青年學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前期準備,點燃文化宣講的青春炬火
早在活動籌備階段,“青助繁花”傳承傳統文化實踐團就通過多次會議,商定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采取“分散”+“集中”的教學形式。首先以河南地區作為實踐主會場,實踐團成員親赴河南,對當地青年學子進行文化宣講,助力文化傳承。同時以山東省各地市區歷史文化建筑、非遺文化精神等要素作為依據,設定多個分會場,通過與赴河南成員視頻連線的方式將各地文化特色發揚傳承。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的我也因此有機會將家鄉的泰山文化與非遺泰山皮影戲展示給更多青年,與河南學子共同探索文化的成長之路,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奉獻一份綿薄之力。從學校返回家鄉后,我便數次前往岱廟與皮影戲博物館,反復講解演練為了給孩子們呈現最完美的視頻直播,多次溝通交流為了讓孩子們接觸到最真實、最有趣的非遺知識。
云游岱廟,走進文化深處的滾燙詩篇
2023年7月15日,我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遠在河南的小學生們進行了岱廟板塊的介紹與講解。視頻連線小朋友們的那天下午,天邊上只淡淡地浮著兩三片白云,碧空的畫布前紅磚綠瓦和古樓磚墻被陽光度了一層金邊。而又遠山含黛,和風送暖。那片刻的美景與岱廟這座古建筑煊赫恢宏的記憶一道,被視頻贈予千里之外。
我在偌大的岱廟之中邊走邊講,介紹每一座建筑、每一處庭院的壯闊威嚴,講述每一個角落、每一塊磚瓦背后的歷史故事。而孩子們的思緒跟隨著我的步伐一道,眼里冒出探索與求知的點點星光。他們好奇地看著鏡頭中出現的一切景物,認真傾聽著我所講解的每一處故事。屋脊上蹦跳撒歡的狻猊獬豸與他們一同玩耍,閣老池中五彩斑斕的錦鯉游魚與他們共同嬉戲。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湊到鏡頭前,問著我岱廟的美景、大殿中的寶物、湖心的福鼎,從他們亮晶晶的大眼睛、開朗天真的笑臉和跑來跑去的步伐中,我感覺到這群遠在千里之外的小朋友們對岱廟的向往與好奇。
而在那些娓娓道來的瞬間,浮現在我眼底的好像不只是歲月更迭下屹立不動的城墻宮殿,更是背后三千年歲月中被時間切割的段段記憶,以及未來與過去、時間和空間的無限交融。那一刻,我感覺岱廟像是一面歷經千年風雨沖刷洗禮的銅鏡,為無數的孩子映照出了天空與大地、朝代與記憶。同時在那些千秋葉、殿堂瓦、歷史金與歲月潮中,我更是觸碰到了無數的帝王大志、將相風骨、名士忠心和蕓蕓喜悲。中華傳統文化在不斷地繼承與傳遞中得以建構,中華世代精神也在接續地記錄與學習中得以發揚。
對話非遺,傾聽文化背后的深刻頌歌
隨著對岱廟的介紹落下帷幕,我又帶領河南的孩子們進行了“對話非遺傳承人”板塊中的泰安部分——泰山皮影戲。泰山皮影戲是泰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經過歷代傳承以及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近年來得到國家甚至世界的肯定和褒揚,更是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次活動我們為小朋友們請到了泰山皮影戲的第八代傳承人魏兆芳老師,老師為我們詳細地演示了一個皮影的完整制作過程,并為小朋友們帶來了精彩的皮影表演。
在魏兆芳老師上演皮影大戲的同時,實踐團赴河南隊員帶領小朋友們親手制作了屬于他們的皮影人物。從上色到組裝,孩子們興趣勃勃的與彼此討論著誰的人物更加好看。拿起操作桿、舞動皮影人物,一個個手掌大小的形象躍然幕上。每個孩子操縱著獨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物,或笑或鬧,在這一方小小的白幕上演繹著不同的皮影故事。小朋友們清澈天真的笑,皮影人物奔跑跳躍的鬧,我相信這一幕會永遠地留在每一個實踐團成員與每一個小朋友的心中。
當一個個皮影人物在傳承人手中翩然起舞時,當來自泰山文化的故事被皮影戲演繹時,當孩子們被皮影戲逗得哈哈大笑并且因此了解了更多的泰山文化時,一曲關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刻頌歌在我心頭奏響。我想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正像一顆顆古老的種子,它們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需要許許多多的青年一輩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只有我們為種子澆水施肥,為文化堅守傳承,才能使春不老,讓景不離。
撼動內心,奉獻文化傳承的嶄新力量
在本次三下鄉活動中,我仿佛與這座望山即北的小城重新相識。我不再只是匆匆奔走于高走大廈之間,而是耐下性子觸摸其中的一頁頁歷史、一篇篇文化。我不再只是著眼于自己面前的一隅之地,思考今天的天氣是否晴朗、明天的飯菜是否可口;而是在不斷接觸與感悟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放寬眼界、撼動內心,思考起文化傳承的道路該如何前行、自己又應如何為文化傳承奉獻一份青春力量。與此同時,帶給我更多感動的便是那一雙雙遠在千里之外、卻通過屏幕出現在我面前的、閃爍著光芒的眼睛。那些孩子的眼里透露出無限的赤誠,他們的臉上寫盡好奇與求知。在我連線他們進行線上講解的間隙,我看到鏡頭那端的孩子們目不轉睛、無一不聽得津津有味。就在那個瞬間,我突然理解了教育的意義,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想,這也許正是此次三下鄉的意義所在,讓清風不停、讓艷陽不暮,讓青春助力前行腳步、讓文化傳承一路繁花。(王靖然)